返回 第二十七章:王畿弊政   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二十七章:王畿弊政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电子书屋网] http://m.idzs5.com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这场宴会之中发生的事情,很快就在一个小圈子之中流传开来,那些利益相关的人开始不安起来。



本来还有些怀疑的人,在见到洛成旗帜鲜明的站在王后申姜这一边,而且一直待在太史寮之中,没有接触政事,也相信这位新一代的洛侯真的和天子的关系一般。



夜幕落下,洛成在书房之中捧着竹简在读。



宴会之上以及这些天发生的事情,于他而言,不过是过眼云烟。



洛成敢于激怒姬涅,自然是有他的底气,姬涅即使愤怒,但是该给他的权力是不会少的。



权力表面上是由上而下的,但本质上是由下而上的,尤其是在这个王权不太振作的时代。



历代洛侯的力量来源,第一得益于历代天子的信任,第二得益于洛氏本身在邦周的体制所占有的位置。



甚至在康王和昭王的时代,他们两人能够一登基就手握大权,是因为他们完整的继承了素王与洛文公的衣钵。



这百年里洛氏的权势虽然在不断的衰落,但洛氏的地位依旧是特殊的。



百多年前洛文公时代担任摄政会议诸侯的六人,现在只有洛氏的后人还在王畿之中担任高位就是明证。



洛成并不喜欢姬涅这个天子,认为他志大才疏,没有自知之明。



索性眼不见为净,先到太史寮待一段时间,时间到了自然会开始接触政事。



王室现在对于洛氏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。



比如姬涅不喜欢洛成和前代洛侯,但是从心底里面,他知道这两人都是能做事的忠臣。



其他人可能会有不轨的心思,但是洛氏不会,这种政治层面的信任已经突破了人心的范畴,到了一种理所应当的地步。



况且洛成在太史寮中不是无事可做,可以详细了解王畿的情况,为后续执政打下基础。



洛成在太史寮中看着各种记录的典籍,很快就发现,镐京的问题比他想象中的大很多,而且问题各个都非常棘手。



这些问题有的是百年前洛文公已经记载在书籍中的。



每一代洛侯都会将自己一生的执政经验,记录在书籍中,留给子孙。



洛文公的记载种有他对邦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。



但是同时他也说明了,这些改革只是缓解问题,不可能彻底解决,之后执政的子孙要特别注意。



洛文公当年的改革之中,最重要的政策之一,就是再次大行封建,这条策略很成功,诸夏能够实际控制的土地大幅度增加了。



伊洛之戎被打压的很惨。



但是,对西戎的战争是失败的,到了姬涅时期,犬戎的势力已经昌盛到西部诸国不能制的阶段。



随着实控面积的增加,西部的这个问题比百年前更严重了。



从武王伐商到现在,邦周已经两百多年。



几百个诸侯国分布在广袤的大地上,和蛮夷进行着殊死的搏斗。



他们之间互相争夺生存空间,很多的丛林被开拓成可以耕作的土地。



诸夏列国在空旷的荒野上建立起了一座座城邑,蛮夷就生活在这些城邑之间的未统治地区。



随着不断生存空间的挤压,中东部的蛮夷力量越来越小,甚至列国之间的争斗烈度已经超过了夏夷之间战争的烈度。



但是在镐京这里,情况是相反的。



作为邦周的宗庙所在,这里同样开拓了很多的土地,但是犬戎势力越来越庞大。



宣王时代任用了一大批贤臣,团结晋国、申国、虢国等大诸侯国,取得了不错的武功。



但是连年对外用兵,同样让王畿的财政状况非常不妙,国人也开始厌战。



再加上后期宣王昏聩,身为天子,带头践踏宗法制,强行干涉诸侯君位的继承,甚至带兵攻打一个姬姓诸侯国,这让诸侯对他心生不满。



还滥杀大臣,导致忠臣也弃他而走。



最后失去了诸侯支持,又遭遇了千亩大败,王畿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。



之前本来就只是暂时被压制的犬戎,再次猖獗起来,开始向着王畿迁徙。



各个诸侯国城邑之间聚集的犬戎部落也越来越多。



戎人聚集在城邑周围,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。



姬涅依靠虢石父执政敛财,也许存在着打压畿内诸侯的想法,但这是不明智的。



他在贵族之中没有威望,国人对他也是多有忿怒之语。



失去了这两者支持,王畿的军力又亏空,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



现在姬涅还能安稳的坐在王宫之中,完全是邦周完整的制度保护了他。



即使他的权力被侵蚀,依旧还是天子。



两百多年的分封制度、宗法制度、礼乐制度,让天子的威严深入人心。



宣王虽然晚年昏聩,但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,还能算得上是一个中兴之主,而姬涅就完全不行。



在制度的保护下,他还能算得上安全。



所以他的第一选择应该是加强这个制度,寻求机会削弱其他人的力量。



而不是现在姬涅做的这样,宠幸褒姒,疏远王后申姜,甚至想要废后,立褒姒为后,让褒姒的儿子做太子。



这是再次公然践踏邦周制度,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?



“真是不知死活啊!”



洛成旗帜鲜明的支持王后申姜和太子宜,就是告诉全天下,邦周的宗法制度还在,洛氏还在。



在邦周所有人心中,历代洛侯都是宗法、周礼的捍卫者。



但历代洛侯自己心里清楚,宗法与周礼都是维护天子统治的工具。



如果嫡长子很差想要换一个,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,毕竟这么多年洛氏的先辈深受无能君王的烦扰。



但不能这么明目张胆。



素王当年定下制度的时候,实际上已经留了暗门。



在制度中举出了很多种不能继承的例子,最常见的就是不能有明显的残疾。



他的先祖洛文公当年就是嫡次子,因为嫡长子腿部有残疾,于是继承了洛侯之位。



当年洛文公暗示南申侯换继承人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

真的不满意继承人,哪怕悄悄的做一些事情,没人会知道是意外还是故意的。



但是宣王和姬涅都不懂得这个道理,或者说是不在意,不懂宗法制度的重要性。



一个大张旗鼓的干涉,一个还没动手就已经宫廷皆知,手段太糙了。



形势到了这个阶段,王后申姜已经有了警惕。



洛成是身为素王之后,这个时候必须旗帜鲜明的站在宗法一边,必须要坚定的维护太子的正统地位。



况且,王后申姜背后的申国,是镐京王畿周边最强大诸侯之一。



洛成也不喜欢申侯,但是政治人物,从来不以个人的喜好来决定国家的策略。



姬涅这么一个基本盘不稳的天子,敢在挑战宗法的同时,得罪一个军力强盛、位于卧榻之侧的大诸侯。



洛成只能说一句“好死”。



“问题比起先祖文公时,严重太多了,想要全部解决不现实。



但慢慢调理还是能缓解一部分,如果能让邦周不再恶化下去,孤也算尽力了。”



洛成很有自知之明,明白自己只能做个裱糊匠。



第二十七章:王畿弊政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